最近在整理居家風水時,發現「三 五行」的平衡真的很重要。台灣人常說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實跟我們的生活空間息息相關,特別是當三個主要元素搭配得當,整個家的氣場就會不一樣。
先說說最常見的五行相生關係吧,這可是佈置居家時的超實用小知識:
五行元素 | 適合方位 | 代表物品 | 相生關係 |
---|---|---|---|
木 | 東、東南 | 植物、木製家具 | 木生火 |
火 | 南 | 燈飾、紅色物品 | 火生土 |
土 | 西南、東北 | 陶瓷、黃色裝飾 | 土生金 |
金 | 西、西北 | 金屬擺設、白色系 | 金生水 |
水 | 北 | 魚缸、鏡子 | 水生木 |
我家客廳就是依照這個原則來擺設的。在東南方放了盆發財樹(木),搭配南邊的紅色立燈(火),最後在西南角擺了個陶土花瓶(土),這樣剛好形成「木→火→土」的三行循環。說真的,這樣擺完之後,連來做客的朋友都說感覺特別舒服,採光跟通風好像也變好了。
不過要提醒的是,五行也不是隨便湊三個就好。像我之前為了求快,在臥室同時放了太多金屬物品(金)、植物(木)和魚缸(水),結果金剋木、木又剋土,反而讓房間氣場變得很亂,晚上都睡不好。後來請教老師才知道,與其硬湊三種,不如先專注把相生的兩行處理好,第三個元素自然就會找到適合的位置。
現在很多新建案都很注重這個概念,像是社區中庭會設計水景(水)、搭配周圍的綠植(木),再點綴些石材步道(土),這種「水→木→土」的組合就很有層次感。下次去朋友家做客時,不妨觀察看看他們家的三行搭配,搞不好會發現一些有趣的風水小細節呢!
最近台灣超流行「五行養生法:台灣人最愛的日常保健秘訣」,這種結合中醫理論與現代生活的養生方式,完全就是為台灣人量身打造的啦!我們台灣人愛吃又注重健康,五行養生剛好把日常飲食、作息跟自然元素連結在一起,不用花大錢就能輕鬆實踐,難怪從菜市場阿姨到上班族都在聊這個話題。
說到五行對應的食材,台灣根本就是寶庫啊!像我們早餐常吃的豆漿屬水,午餐來碗五行蔬菜湯(紅蘿蔔屬火、黑木耳屬水、南瓜屬土、青江菜屬木、白蘿蔔屬金),夜市買個烤地瓜當點心(屬土),晚餐再蒸條魚(屬水),不知不覺就吃遍五行了。特別整理這張台灣常見食材對照表:
五行屬性 | 代表顏色 | 台灣常見食材 | 最佳食用時段 |
---|---|---|---|
木 | 綠色 | 菠菜、奇異果、綠茶 | 早晨7-9點 |
火 | 紅色 | 紅棗、番茄、紅豆 | 中午11-13點 |
土 | 黃色 | 南瓜、地瓜、糙米 | 下午1-3點 |
金 | 白色 | 白蘿蔔、山藥、蓮子 | 傍晚5-7點 |
水 | 黑色 | 黑豆、黑木耳、海帶 | 晚上7-9點 |
除了吃東西要搭配五行,台灣人最愛的把脈養生也跟這個有關。中醫師常說春天要養肝(屬木)、夏天重養心(屬火),這時間去中醫診所總是大排長龍。像我阿嬤就堅持梅雨季節要喝四神湯(茯苓、淮山、蓮子、芡實),說是可以健脾祛濕,根本是把五行養生法活用在生活中的最佳示範。現在連年輕人泡茶都知道要分時辰,早上喝綠茶提神(木生火),下午改喝紅茶暖胃(火生土),這些小細節都是學問啊!
台灣的天氣變化大,五行養生法最實用的就是教我們怎麼順應時節調整。像最近颱風季濕氣重,傳統市場賣祛濕食材的攤位生意特別好,什麼薏仁水、紅豆湯都賣到缺貨。我媽還會在客廳擺木炭吸濕(木克土),浴室放粗鹽除霉(金生水),這些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很有用。就連辦公室OL也開始在抽屜放五行小物,木製文具盒、陶瓷茶杯、金屬書籤,說是能調節工作氣場,可見五行概念已經深入台灣人的生活啦!
什麼是五行?3分鐘帶你搞懂這套古老智慧。這套源自中國的傳統理論,其實就是古人觀察自然歸納出的五種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聽起來很玄?其實超生活化的啦!像是春天樹木發芽屬「木」,夏天炎熱像「火」,這些都是五行在生活中的體現喔。
五行不只是分類而已,它們之間還有相生相剋的關係。比方說「木生火」就像用木柴燒火,「火生土」如同火燒完變灰燼,這種循環在我們身體和環境中隨時都在發生。中醫看病、農民曆擇日,甚至風水擺設都跟五行有關,是不是突然覺得古人超有智慧的?
來看看這個簡單的五行對照表:
五行 | 特性 | 代表事物 | 季節 | 方位 |
---|---|---|---|---|
木 | 生長 | 植物、肝臟 | 春 | 東 |
火 | 炎熱 | 太陽、心臟 | 夏 | 南 |
土 | 孕育 | 大地、脾胃 | 長夏 | 中 |
金 | 收斂 | 金屬、肺臟 | 秋 | 西 |
水 | 寒涼 | 河流、腎臟 | 冬 | 北 |
五行學說最有趣的是它把萬物都連在一起了。像中醫認為肝屬木,所以春天要特別照顧肝臟;而火剋金,所以心火太旺可能會影響肺部健康。這種整體觀的概念,在現代碎片化的生活中特別值得我們學習。下次看到農民曆上的「今日宜忌」,或是聽到中醫師說「肝火旺」,你就知道這都是在講五行的平衡啦!
最近好多朋友問我「五行缺金怎麼辦?台灣中醫師教你這樣補」,其實在中醫理論裡,五行缺金不只影響運勢,更會反映在身體狀況上。像我自己就遇過不少客人,明明作息正常卻老是咳嗽、皮膚乾燥,把脈後發現是典型的肺氣不足(肺屬金),這時候就需要從飲食和生活習慣來調整啦!
先說說食補部分,白色食物最對應金屬性,我常推薦客人這樣吃:
食物類型 | 推薦食材 | 食用小技巧 |
---|---|---|
主食類 | 白米、山藥 | 煮粥加杏仁更滋潤 |
蔬菜類 | 白蘿蔔、百合 | 燉湯時加點白木耳 |
水果類 | 水梨、甘蔗 | 秋天榨汁溫熱喝 |
堅果類 | 杏仁、白芝麻 | 每天一小把當零食 |
除了吃東西,生活作息也要配合。中醫師朋友特別提醒,金屬性對應下午3-7點(申時到酉時),這段時間最適合做深呼吸運動。我教客人很簡單的方法:找個空氣好的地方,用「吸4秒、停2秒、吐6秒」的節奏,每天做10分鐘,搭配按壓手腕內側的「太淵穴」,效果會更明顯。有位做設計的客人照著做兩週,不僅咳嗽改善,連帶工作效率都變好了呢!
環境佈置也有小秘訣。中醫診所的學長分享,在家裡西方位(金屬性方位)放白色陶瓷碗裝清水,每週換水時加幾顆圓潤的白石子。我試過在工作室這樣擺,意外發現空調房的乾燥感減輕不少,連客戶都說空間氣場變舒服了。不過要記得避免在這個方位放尖銳物品或植物,才不會破壞金的能量流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