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金融業光鮮外表下的壞東西
最近跟幾個在投資銀行工作的朋友聊天,才發現這個看似高端的行業裡,藏著不少讓人皺眉的壞東西。表面上西裝筆挺、年薪百萬,但背後的工作生態其實沒那麼美好。今天就來聊聊這些金融業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首先就是那個惡名昭彰的「工時地獄」,我朋友說他們組裡的新人分析師,上個月平均每天工作16小時,週末還要隨時待命。這根本是把人當機器在用嘛!看看這個行業的工時現狀:
職位 | 平均工時/週 | 週末加班頻率 |
---|---|---|
分析師 | 80-100小時 | 每週至少1天 |
副總裁 | 60-80小時 | 每月2-3天 |
董事總經理 | 50-70小時 | 視deal而定 |
再來就是那個畸形的「狼性文化」,我聽過最扯的是有家投行辦「誰最後下班」比賽,贏家可以拿到…更多的案子來做?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啊!新人被逼著證明自己「夠hungry」,結果就是大家比賽誰更能熬夜,誰更會拍馬屁。有個朋友說他同事為了表現,連續三天睡在公司洗手間,這種事情居然被當成「敬業楷模」來宣傳。
壓力大到離譜的環境下,很多人開始靠一些壞東西來撐著。不是我在危言聳聽,真的有聽過分析師靠藥物提神,或是VP們酗酒紓壓的案例。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況大家都心照不宣,變成某種「業界常態」。我認識一個從摩根史坦利離開的女生說,她離職前最常聽到的問候是「你今天吃了幾顆?」指的當然不是維他命。
說到薪資,別以為錢多就等於幸福。有個在花旗做IBD的朋友算給我看,如果把他的年薪除以實際工時,時薪可能還不如超商店員。而且那些所謂的「高額獎金」根本是吊在驢子前面的胡蘿蔔,要看老闆心情、要看市場狀況,最慘的是看你有沒有在「政治鬥爭」中站對邊。
壞東西是什麼?台灣人最常遇到的5種狀況,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讓人頭痛的日常。在台灣生活,總會遇到一些「壞東西」,可能是實體物品,也可能是無形的困擾,這些狀況輕則讓人煩躁,重則影響生活品質,快來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機車拋錨」,台灣機車密度超高,但老舊機車隨時可能給你來個「路邊休息」,特別是大熱天或下雨時,真的會讓人崩潰。再來是「網路詐騙」,最近越來越多人收到假投資、假購物的訊息,一不小心就會上當,這些詐騙集團真的超煩人。
另外「漏水房屋」也是台灣人的惡夢,尤其是老舊公寓,遇到颱風季節牆壁滲水、天花板滴水,修都修不完。還有「奧客行為」,服務業的朋友一定懂,有些人就是愛找碴,把「顧客至上」當成「顧客最大」在耍任性。最後是「塞車問題」,上下班時間的馬路根本就是停車場,特別是下雨天,整個城市都在堵車。
排名 | 壞東西類型 | 常見情境 |
---|---|---|
1 | 機車拋錨 | 上班途中突然熄火 |
2 | 網路詐騙 | 假投資群組邀約 |
3 | 漏水房屋 | 颱風天牆壁滲水 |
4 | 奧客行為 | 無理要求退貨 |
5 | 塞車問題 | 下班時間高架變停車場 |
說到機車拋錨,真的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尤其是那種十年以上的老車,隨時都可能給你驚喜。夏天等紅燈時突然熄火,後面一堆車在叭,還要滿頭大汗地推到路邊,真的超狼狼狽。而網路詐騙就更可惡了,現在手法越來越精緻,連長輩都可能被騙,前陣子才聽說鄰居阿伯被假投資騙了十幾萬,氣到好幾天睡不著。
漏水問題在台灣特別嚴重,因為氣候潮濕加上很多房子年紀都大了。我朋友租的公寓每次下雨就「內外兼修」,房東又愛理不理,最後只好自己買防水漆來補。至於奧客就更不用說了,現在很多人把「花錢就是大爺」掛嘴邊,動不動就要客訴,服務業真的越來越難做。最後那個塞車啊,特別是台北橋上下班時間,機車多到像螞蟻一樣,有時候光是過個橋就要半小時,油錢都比時間還貴了。
為什麼我們總是遇到壞東西?專家解析背後原因
你有沒有覺得最近運氣特別背,老是遇到一些鳥事?手機突然當機、買到瑕疵品、甚至連吃個便當都會踩雷。其實這背後可是有科學根據的喔!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大腦天生就對負面事件特別敏感,這叫做「負面偏誤」。簡單來說,我們會不自覺地放大那些不愉快的經驗,反而把好事當作理所當然。就像你買了10次東西都很正常,但只要遇到1次瑕疵品,就會記得很久很久。
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明顯。舉例來說,你可能經常光顧某家餐廳,但某天服務生態度不好,你就會覺得「這家店變了」。其實不是店家變了,而是你的大腦選擇性地記住了那次不愉快的經驗。專家整理了幾種常見的「壞東西」情境,來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
情境類型 | 發生頻率 | 記憶深刻程度 |
---|---|---|
買到瑕疵品 | 5% | ★★★★★ |
遇到態度差的店員 | 10% | ★★★★ |
外送餐點出錯 | 8% | ★★★ |
網路購物延遲 | 15% | ★★ |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確認偏誤」。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既有的想法。比如你覺得最近很倒楣,就會特別注意那些不順利的事情,反而忽略了很多順利的時刻。這種心理機制讓我們更容易記住「壞東西」,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社會學家也指出,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更容易產生這種負面思考模式。
科技進步反而加劇了這個現象。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任何消費糾紛或負評都能快速傳播。你可能只是看到別人分享的踩雷經驗,就覺得「怎麼大家都遇到這種事」。但實際上,那些滿意的消費者通常不會特別上網分享,這就造成了所謂的「沉默的多數」效應。所以下次當你覺得「怎麼又遇到壞東西」的時候,不妨先冷靜一下,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大腦在玩把戲。
如何辨別壞東西?這些小細節千萬別忽略
每次買東西最怕踩雷,明明看起來好好的,回家才發現根本不能用。其實很多時候只要多注意幾個小地方,就能避免買到地雷商品。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辨別技巧,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細節,但真的超級重要!
首先要注意商品的包裝完整性,很多時候包裝破損就代表可能有問題。像是食品包裝如果有凹陷或膨脹,很可能已經變質;電子產品的外盒如果有明顯拆封痕跡,就要特別小心是不是被人退貨過的瑕疵品。
再來是氣味和觸感,這點超容易被忽略但超實用。新鮮的食材會有自然的香氣,如果聞起來有怪味或刺鼻的化學味就要小心;衣服摸起來如果特別粗糙或黏膩,可能是用了劣質布料或染劑。
商品類型 | 需要檢查的重點 | 常見問題 |
---|---|---|
食品類 | 保存期限、包裝密封性 | 過期、包裝漏氣 |
電子產品 | 配件完整性、外觀刮痕 | 缺配件、二手充新 |
服飾類 | 車線平整度、標籤資訊 | 線頭多、洗標模糊 |
另外要特別留意商品的標示資訊,現在很多來路不明的商品會故意把標籤貼得很模糊,或是根本沒有中文標示。合法的商品一定會清楚標示成分、產地、製造日期等基本資訊,如果這些都找不到的話,建議還是別買比較安全。
最後是價格異常便宜的商品要特別小心,俗話說「便宜沒好貨」真的不是沒道理。如果同樣商品比其他地方便宜太多,很可能是有問題的平行輸入貨或是仿冒品,尤其是網購時更容易遇到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