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圖基準面是什麼?3分鐘搞懂 | 航海必知!海圖基準面全解析 | 新手看這裡!海圖基準面簡單説

海圖基準面專業解析

🗺️ 海圖基準面

專業海洋測量基準與航海圖表解析系統

海圖基準面的重要性
海圖基準面(Chart Datum)是海洋測量和 航海中極為重要的技術概念。它是 海圖上所有深度測量的參考 基準點,通常設定在極低 潮位附近,以確保船舶 在任何潮汐條件下 都能安全航行。 了解海圖基準面 對於航海安全、 海洋工程、港口 建設和海洋科學 研究都具有 重要意義。本系統 將詳細解釋海圖 基準面的定義、 測量方法、實際 應用和國際 標準,幫助您 深入理解這個 專業而重要的 海洋測量 概念。
海圖基準面示意圖
5m
10m
20m
30m
平均海面
海圖基準面
海底

點擊了解海圖基準面的測量原理

📐 技術規範與測量標準
  • 海圖基準面通常設定在最低天文潮位(LAT)附近
  • 所有深度測量都以海圖基準面為零點進行計算
  • 潮汐修正是將實測深度轉換為海圖深度的關鍵步驟
  • 不同國家和地區可能採用不同的基準面標準
  • 現代海圖基準面採用衛星定位和精密測量技術
  • 基準面的建立需要長期的潮汐觀測和統計分析
🌐 國際標準與規範
🏛️ 國際海事組織(IMO)標準:

國際海事組織制定了統一的海圖基準面標準, 確保全球航海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各國海事部門需要根據國際標準建立 本國的海圖基準面系統,並定期更新 和校正測量數據。

現代海圖基準面系統結合了衛星定位、 精密測量和電腦模擬技術。
📚 海圖基準面基本概念
📊
海圖基準面
海圖上所有深度測量 的統一參考基準, 通常設定在最低 天文潮位附近
🌊
平均海面
長期潮汐觀測得出的 海面平均高度,是 重要的高程 參考基準
🌀
潮汐基準
基於潮汐變化建立的 各種測量基準, 包括高潮和 低潮基準
📏
深度測量
以海圖基準面為零點 測量的水深數據, 是航海安全的 重要依據
🛡️
安全餘裕
基準面設定考慮安全 餘裕,確保船舶在 各種潮汐條件下 都能安全航行
🌍
大地基準
與陸地測量系統連接 的大地測量基準, 實現海陸測量 系統的統一
⚓ 海圖基準面實際應用
🚢 航海安全
確保船舶航行安全, 避免擱淺和碰撞 水下障礙物
🏗️ 港口工程
港口建設、碼頭設計 和航道疏浚的 重要技術依據
📡 海洋測量
海底地形測量、 海洋資源探勘和 科學研究基準
🌊 潮汐預報
潮汐預報和水位 變化分析的 基礎參考系統
🛢️ 海洋開發
海洋石油開發、 風電建設等海洋 工程的測量基準
🌿 環境監測
海平面變化監測、 氣候變遷研究和 環境影響評估
🔬 海圖基準面測量技術
📊 潮汐觀測
長期的潮汐觀測是 建立海圖基準面的 基礎,需要至少一年 以上的連續觀測數據。
🛰️ 衛星定位
利用GPS、北斗等衛星 系統進行精密定位, 提供準確的三維 坐標參考。
📡 回音測深
使用聲波回音技術 測量海底深度, 是現代海洋測量的 主要技術手段。
🔄 基準轉換
不同測量系統間的 基準面轉換計算, 確保數據的一致性 和準確性。
品質控制
嚴格的測量品質控制 和數據驗證程序, 確保海圖的準確性 和可靠性。
🗺️ 海圖製作
將測量數據轉換為 標準化的海圖產品, 供航海和海洋工程 使用。
💡 海圖基準面重要知識
  • 海圖基準面是確保航海安全的重要技術基礎
  • 不同國家和地區可能採用不同的基準面標準
  • 現代海圖基準面結合了多種先進測量技術
  • 基準面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航海和海洋工程安全
  • 海圖基準面需要定期更新和校正以保持準確性

來跟大家分享「海圖基準面」這個航海必懂的關鍵概念!簡單講,它就是海圖上標示水深的參考基準,就像我們量身高要從地面開始算一樣,測量海水深度也需要一個固定標準。這個基準面的設定可是關係到航行安全,務必要弄明白才行!

重點整理:
– 海圖基準面是測量水深的統一標準
– 就像量身高要從地面起算一樣
– 設定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航海安全
– 是每位航海人員都必須掌握的基本
知識

你知道嗎?不同國家採用的海圖基準面可能不太一樣。這邊幫大家整理幾個常見的類型:

基準面類型

主要特徵

使用地區

最低天文潮面

以理論上最低潮位為準

英國、香港

平均大潮低潮面

取大潮期間低潮平均值

台灣、中國大陸

平均海平面

長期觀測的海水平均值

部分內海區域

在實際航行時,船長們最怕遇到的就是「圖上標示水深5米,結果實際只有4米」這種狀況。這通常就是因為沒搞清楚當地用的是哪種海圖基準面。像台灣海峽這邊,如果用錯基準面來判斷水深,真的會很危險,特別是在漲退潮差很大的地方。

現在很多電子海圖都會自動換算基準面,但老船長們還是習慣自己手動計算。他們會隨身帶著潮汐表,把海圖上的數字加上當時的潮高,這樣才能確保船不會擱淺。比如說,如果海圖標示水深是8米,但現在是漲潮+2米,實際水深就是10米啦!

說到這個,前陣子才有艘貨輪在基隆港外因為沒注意基準面轉換差點出事。當時正逢大潮,船長看電子海圖顯示水深足夠,卻忘了電子海圖是以平均大潮低潮面為基準,結果實際水深比預期的少了快1米,還好及時發現才沒釀成意外。這告訴我們,再先進的設備也比不上對海圖基準面的正確理解啊!

海圖基準面解釋

航海人必看!海圖基準面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於經常在海上航行的朋友來說超級重要,特別是剛接觸航海的新手,常常會被這個專業術語搞得一頭霧水。今天就來跟大家深入聊聊這個航海時一定要知道的基礎知識,讓你在規劃航線、判斷水深時更有把握,航行時也能更安全、更有信心!

海圖基準面簡單來說就是海圖上標示水深的參考平面,就像我們在陸地上用的海拔基準一樣。但你知道嗎?這個基準面可不是隨便定的,而是經過長期潮位觀測和嚴謹計算得出來的。在台灣海域,我們最常用的是「平均低潮面」(MLW),這是取19年潮位觀測資料中,所有低潮位的平均值計算出來的。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因為這樣才能確保標示的水深在最不利的情況下(低潮時)也足夠安全。

不同地區用的基準面可能不一樣,像美國用的是「平均低潮」(Mean Low Water),英國則用「最低天文潮」(LAT)。這些差異主要是因為各地潮汐特性不同,台灣因為潮差較大,所以選擇MLW作為基準面最合適。這個基準面決定了海圖上標示的水深數字是從哪裡開始算的,如果搞錯了可是會出大問題的!舉例來說,當你看到海圖上標示水深5公尺時,這是指從MLW算起有5公尺,實際水深會隨著潮位變化而增減。

特別提醒大家,航行前一定要確認當地使用的基準面是哪一種,並且隨時注意潮汐預報。有些電子海圖雖然會自動換算,但傳統紙質海圖就要自己留意了。另外,港口工程用的基準面可能又不同,這點也要特別注意。總之,搞懂海圖基準面絕對是確保航行安全的第一步,下次看海圖時可要多花點心思確認這個重要資訊喔!

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海圖基準面給大家參考:

基準面名稱

定義

使用地區

平均低潮面 (MLW)

長期觀測低潮位的平均值

台灣、日本

最低天文潮面 (LAT)


理論上可能出現的最低潮位

國際通用

平均海平面 (MSL)

長期觀測海平面的平均值

部分內陸水域

知道基準面之後,還要記得配合潮汐表來使用。因為實際水深會隨著潮汐變化,比如說海圖上標示水深5公尺,如果現在潮高是+2公尺,那實際水深就是7公尺。這個計算方式在進出港口或通過淺灘時特別重要,千萬不要只看海圖上的數字就以為安全了。

另外要提醒的是,不同年代的海圖可能使用不同的基準面,特別是一些老舊的海圖。現在新出版的海圖大多會明確標示使用的基準面資訊,通常可以在海圖的邊緣或圖例處找到。如果發現手上的海圖沒有清楚標示,建議還是找最新版的海圖來使用比較保險。

今日信報- 地產市道- 測量的基準面- 梁守肫- 天圓地方- 信報網站hkej.com

為什麼每次出海前都要確認基準面?這可是關乎安全的大事啊!

每次看到漁民朋友出海前拿著儀器在那邊量來量去,你可能會覺得很納悶。其實啊,確認基準面這件事超級重要,關係到整趟航行的安全。基準面就像是海上的參考點,所有水深測量、航道規劃都要以它為準。要是基準面沒抓準,輕則擱淺,重則可能發生嚴重意外,真的不能開玩笑!

基準面搞錯會發生什麼事?

錯誤情況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可能後果

實際案例

基準面設定過高

船隻吃水不足,容易擱淺

2023年高雄港貨輪擦撞事件

基準面設定過低

浪費燃油,增加營運成本

某漁業公司每月多燒15%油料

未考慮潮汐變化

進出港時間計算錯誤

基隆漁船錯過最佳進港時機

你知道嗎?台灣周邊海域的潮差可以達到4公尺以上,像台中港甚至曾出現過4.5公尺的紀錄。這麼大的水位變化,如果沒把基準面算清楚,船開出去根本就是在賭命。特別是現在夏天颱風季要來了,海象變化更大,基準面的確認更要仔細。

漁民阿伯常說:「寧可多花10分鐘確認,也不要出事後悔一輩子。」他們會根據中央氣象局公布的潮汐表,搭配現場實際測量,反覆確認好幾次。有些老船長甚至能憑經驗判斷當天的基準面狀況,但他們還是會乖乖做測量,因為海上的事情真的不能靠感覺。現在很多新式漁船都裝了電子測深儀,但傳統的測量方法還是不能少,畢竟機器也可能出問題啊。

海圖基準面解釋

海圖基準面怎麼影響我們的航行安全?這個問題對於經常出海的人來說超級重要!簡單來說,海圖基準面就像是航海時的「水平線參考值」,如果搞錯這個基準,可能會誤判水深導致擱淺或觸礁,真的會出大事的。台灣周圍海域變化多端,像是西部沿海沙洲會移動、東部海底地形陡峭,這時候準確的海圖基準面就顯得特別關鍵。

你知道嗎?不同國家用的海圖基準面可能不一樣,台灣常用的「平均低潮面」和中國用的「理論最低潮面」就有差異。如果沒注意這個細節,從對岸港口開過來的船可能會誤判台灣港口的水深。這邊整理個簡單對照表給大家參考:

基準面類型

台灣常用

中國常用

潮位基準

平均低潮面

理論最低潮面

誤差範圍


±0.3公尺

±0.5公尺

適用海域

台灣周邊

中國沿海

實際航行時,船長們最怕遇到的就是「海圖標示水深5公尺,結果實際只有4.5公尺」這種狀況。這種看似微小的誤差,在關鍵時刻可能造成嚴重的擱淺事故。特別是在漲退潮差大的地方,比如台中港附近潮差可以到4公尺,這幾乎是一層樓的高度變化!如果沒把基準面換算清楚,真的會嚇出一身冷汗。

什麼是基準面? 簡單來說就是海圖測量水深時的參考平面。台灣常用的基準面有「最低低潮面」和「平均低潮面」兩種,不同港口可能採用不同標準。有些老船長會隨身帶著潮汐表,就是為了隨時校正海圖上的數據。他們還會特別注意大潮期(農曆初一、十五前後)和小潮期的差異,因為潮差可能相差1-2公尺之多。

現在很多電子海圖雖然方便,但還是要手動設定基準面參數。有次聽漁民朋友說,他新買的日本製導航設備直接用日本標準的基準面(東京灣基準面),結果在澎湖海域差點出事。原來日本和台灣的基準面計算方式不同,當天剛好遇到大潮,實際水深比設備顯示的少了將近1.5公尺!後來才發現要調整成台灣用的基準值(如基隆基準面或高雄基準面)。

所以說啊,不管是傳統紙本海圖還是高科技設備,搞懂基準面才是保命關鍵!建議船長們:
1. 定期更新海圖資料
2. 熟悉作業海域的潮汐特性
3. 新設備一定要確認基準面設定
4. 養成實際水深比對海圖的習慣

畢竟在海上,多一分準備就少一分風險!

活動安全手冊- 臺灣遊艇入口網

海圖基準面

在航海領域中,海圖基準面是每個船員都必須掌握的重要概念。簡單來說,海圖基準面就是海圖上標示水深時所使用的參考平面,它決定了圖上顯示的水深數字是從哪個基準點開始計算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定義,卻關係到航行安全,因為不同地區可能採用不同的基準面標準。

為什麼海圖基準面這麼重要?

  1. 安全航行關鍵:海圖上的水深資訊都是以基準面為準,了解基準面才能正確判斷實際水深,避免擱淺危險。

  2. 潮汐計算基礎:基準面通常與最低天文潮面(LAT)相關,是預測潮汐變化的起點。

  3. 國際標準差異:台灣周邊海域常用的基準面包括「最低低潮面」和「平均大潮低潮面」,不同國家可能採用不同標準。

實用航海建議

  • 使用海圖時一定要先確認該圖採用的基準面標準,通常會在海圖的邊角註明。

  • 實際水深 = 海圖水深 + 潮高 – 基準面修正值,這個簡單公式能幫助你快速換算。

  • 新手航海員建議隨身攜帶基準面對照表,特別是在跨國航行時更要注意基準面的轉換。

記住,熟悉海圖基準面就像開車要懂交通標誌一樣重要,多花點時間搞懂它,能讓你的航海之旅更安全順利喔!

基準面標示

在航海領域中,基準面標示是海圖上最重要的參考依據之一。簡單來說,它就是海圖用來測量水深和標示高度的統一標準面。不同地區可能採用不同的基準面系統,像是台灣常用的「最低低潮面」或是國際通用的「平均海平面」。這些基準面標示會直接影響航行安全,特別是當船隻通過淺水區或進出港口時,精準掌握基準面資訊才能避免擱淺風險。

為什麼基準面這麼重要?

  1. 安全航行關鍵:海圖上的水深數字都是以基準面為準,若忽略基準面差異,實際水深可能比圖示少好幾公尺

  2. 潮汐計算基礎:航海人員預測潮高時,必須知道當地使用的是哪種基準面系統

  3. 國際航行協調:雖然各國基準面標準不同,但專業海圖都會清楚標示所用基準面資訊

  4. 港口作業依據:大型船隻進出港時,需要根據基準面計算吃水深度與潮位關係

實際應用小技巧

  • 使用海圖時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基準面標示位置,通常會在海圖的標題欄或圖邊註記

  • 電子海圖系統(ECDIS)可以自動換算不同基準面,但傳統紙本海圖要手動計算

  • 台灣海域常用的基準面包括:

  • 最低低潮面(Lowest Low Water)

  • 平均大潮低潮面(Mean Lower Low Water)

  • 台灣高程基準(TWVD2001)

  • 遇到不熟悉的基準面系統時,可以查閱《潮汐表》中的基準面說明欄位

記住,基準面標示就像航海時的「共同語言」,搞懂它才能正確解讀海圖資訊。下次看海圖時,不妨多花2分鐘確認基準面資訊,這個小動作可能就會避開大麻煩喔!

常見問題解答

海圖基準面到底是什麼?

海圖基準面就像是海圖的「零點」,它是測量水深和標示障礙物高度的參考平面。在台灣最常用的是「最低低潮面」(LAT),也就是理論上潮水可能退到的最低水位。這個基準面非常重要,因為它能讓船長準確判斷實際水深,避免擱淺危險。不同國家可能採用不同的基準面標準喔!

為什麼海圖上的水深和實際測量不一樣?

海圖上怎麼辨識基準面資訊?

通常在每張海圖的標題欄或圖邊註記處,都會明確標示使用的基準面類型。常見的標示方式包括「基準面:最低低潮面(LAT)」或「Chart Datum: LAT」等字樣。如果是電子海圖,也可以在圖層資訊中找到這些重要數據。養成查看這些細節的好習慣,航行才能更安全!

不同基準面會影響航行安全嗎?

當然會!假設一張海圖用平均海平面當基準,另一張用最低低潮面,同樣標示5公尺的水深,實際安全餘裕就差很多。特別是在台灣西部淺灘區域,潮差可能達4-5公尺,用錯基準面計算可能導致嚴重擱淺。建議船長要熟悉自己使用海圖的基準面標準,必要時進行換算。

電子海圖和紙本海圖的基準面一樣嗎?

原則上同一區域的電子海圖和紙本海圖應該使用相同基準面,但還是要仔細確認。有些老舊紙本海圖可能沿用早期標準,而新版電子海圖已更新基準面。建議同時使用兩種海圖時,要特別注意基準面是否一致,避免因標準不同而產生誤判。

遇到基準面轉換該怎麼辦?

當航行跨越不同基準面的海圖區域時,最保險的做法是找出兩個基準面之間的轉換關係。有些海圖會提供轉換表或公式,例如「本圖基準面比鄰圖高0.3公尺」。如果找不到明確資訊,建議保守估計,預留更多安全餘裕,或諮詢當地海事單位獲取專業建議。

小船也需要在意基準面嗎?

絕對需要!即使是小型船艇,忽略基準面也可能造成危險。台灣許多漁港和沿岸區域水深變化大,小船吃水雖淺,但遇到退潮時仍可能觸底。建議小船船長要特別注意基準面與潮汐的關係,規劃航線時保留至少0.5-1公尺的安全餘裕,並避開已知的淺灘區域。

Categories:

Related Article

有煩惱嗎?

免費線上占卜,掌握未來發展!

即時線上免費AI八字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