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為自己而活,從學會說「不」開始
最近在社群上看到一句話:「為自己活一次,其實沒那麼自私。」這句話讓我思考很久。我們總是被教育要當個好人,要體貼別人,但往往忘記照顧自己內心的聲音。其實,適時地為自己著想,才是健康的人際關係基礎。
那些我們不敢為自己做的事
常見情況 | 不敢拒絕的原因 | 可能的後果 |
---|---|---|
同事臨時請託加班 | 怕被說不合群 | 私人時間被壓縮 |
朋友頻繁借錢 | 擔心破壞友情 | 財務壓力增加 |
家人過度干涉生活 | 害怕被說不孝 | 失去自主權 |
這些情境你是不是也很熟悉?我發現台灣人特別容易陷入這種「不好意思拒絕」的困境。前陣子有個朋友跟我抱怨,她連續三個週末都被閨蜜拉去當免費保母,自己累得要死卻開不了口說不。
練習設立界線的小技巧
其實為自己設立界線是有方法的。我開始學著在答應別人前先問自己:「這件事我真的想做嗎?」、「拒絕的話最壞會怎樣?」。慢慢練習從小事開始拒絕,像是同事邀約的無效會議,或是推銷電話。有趣的是,當你開始為自己發聲,別人反而會更尊重你的時間和選擇。
記得有次客戶臨時要求改設計稿,我鼓起勇氣說:「這個修改不在合約範圍內,如果要調整需要另外報價。」原本擔心客戶會生氣,結果對方反而道歉說沒注意到合約內容。這件事讓我學到,為自己爭取合理權益,其實是專業的表現。
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當然,這不是要大家變得自私。重點是在照顧他人與善待自己間找到平衡。像我有個習慣,每天一定會留30分鐘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可能是泡杯茶看書,或是單純發呆。這段「me time」讓我能重新充電,反而有更多能量去關心重要的人。
為自己而活:如何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專屬的Me Time
每天被工作、家庭、社交塞滿行程,你是不是也常覺得「時間都不是自己的」?其實啊,再忙都要記得「為自己而活:如何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專屬的Me Time」,這不是自私,而是讓自己充電的必要時刻。台灣人最會拚經濟,但常常拚到忘記照顧自己,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在地人實測有效的偷閒小技巧。
首先,把Me Time當成重要會議排進行事曆!很多人說「等有空再說」,結果永遠沒空。試試看這個簡單的時間分配法:
時段 | 適合活動 | 所需時間 |
---|---|---|
早晨 | 喝咖啡+寫日記 | 15-30分 |
午休 | 公司附近散步聽podcast | 20分 |
下班後 | 泡澡+敷面膜 | 40分 |
睡前 | 看書/追劇(非工作相關) | 30分 |
台灣人最愛說的「沒時間」其實是迷思,我認識的護理師朋友即使輪班,也會在交接班前留10分鐘到醫院頂樓看夕陽;菜市場老闆娘收攤後固定去公園拉單槓15分鐘。重點不是時間長短,而是「專屬於你」的儀式感。
科技時代更要懂得「數位斷捨離」,與其滑手機看別人生活,不如把通勤時間拿來學烏克麗麗(現在很多線上課程),或是單純發呆觀察街景。台北捷運上常看到有人戴降噪耳機閉目養神,這就是都會人的智慧啊!記得上次去台中審計新村,遇到一位阿伯在巷口泡茶,他說每天下午3點準時「茶休」,雷打不動,這種堅持才是生活高手。
為什麼台灣人總忘了為自己著想?這5個原因超有感
每次看到身邊的朋友忙到沒時間吃飯,或是明明很累還硬撐著加班,就忍不住想問:「為什麼台灣人總忘了為自己著想?這5個原因超有感」。其實這種「把自己放最後」的習慣,跟我們的成長環境和文化有很大關係。
首先,台灣的教育從小就教我們要「乖」、要「聽話」,這種觀念深植人心。很多人在職場或家庭中,會不自覺把別人的需求擺第一,因為怕被說「自私」或「不合群」。其次是「怕麻煩別人」的心態,寧可自己累一點也不想開口求助,結果就是事情越積越多,壓力越來越大。
再來看看這5個最具代表性的原因:
排名 | 原因 | 具體表現 |
---|---|---|
1 | 過度重視他人評價 | 做事前先想「別人會怎麼看我」 |
2 | 責任感太強 | 覺得「沒我不行」而不敢放手 |
3 | 習慣性犧牲奉獻 | 家人/同事需要幫忙就立刻放下自己 |
4 | 對「自我照顧」有罪惡感 | 休息時覺得「是不是在偷懶」 |
5 | 社會氛圍鼓勵忍耐 | 常聽到「吃苦當吃補」這類話術 |
另外,台灣的工作文化也是關鍵。我們常被灌輸「愛拚才會贏」,卻沒人告訴我們「拚過頭會輸掉健康」。很多人下班後還在回訊息,休假時心繫工作,根本沒辦法真正放鬆。這種「隨時待命」的狀態,讓自我照顧變成奢侈的事。
還有一個很少被討論的點是「比較心態」。看到同事加班,自己也不敢準時走;朋友都在衝事業,就覺得休息是落後的表現。這種無形的壓力,讓台灣人陷入惡性循環──越忙越不敢停,越停越焦慮。
上班族必看!如何在下班後真正為自己充電
每天下班後累得像條鹹魚,只想癱在沙發滑手機?這樣根本沒辦法真正放鬆啦!身為資深社畜的小編要來分享幾個超實用的充電方法,讓你擺脫「下班等於換地方上班」的惡性循環。
首先,轉換空間超級重要!很多人一回家就繼續盯著電腦處理公事,這樣大腦根本沒辦法切換模式。建議可以安排一個「過渡儀式」,像是去巷口咖啡廳坐半小時、到公園散步,或是直接換上居家服,用身體動作告訴自己「現在是我的時間」。
充電方式 | 具體做法 | 適合對象 |
---|---|---|
輕運動 | 瑜伽、散步、騎YouBike | 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 |
手作時光 | 拼圖、樂高、簡單料理 | 需要專注放空的人 |
社交充電 | 約朋友吃宵夜、參加興趣社團 | 獨處會更累的群體 |
再來是培養工作外的興趣,這點超多人忽略!不要覺得下班很累就什麼都不做,反而會越休息越累。找些完全不用動腦的小興趣,像種多肉植物、玩簡單的手作,或是學個烏克麗麗,這些都能讓大腦切換到「創造模式」,比狂刷短影片更有充電效果。
最後要提醒的是數位排毒!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手機滑不停,明明眼睛很痠了還捨不得放下。建議設定一個「無螢幕時段」,比如晚上9點後就把手機調成灰階模式,或是直接放在玄關充電。你會發現突然多出好多時間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