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函茂投入有機耕作 樹立科技農夫品牌形象

2021 年 8 月 13 日

109年幸福花蓮‧有機農業系列「佳豐有機農場」

劉怡伶/文

 壽豐鄉佳豐有機農場第二代青農李菡茂,從小在農業環境中長大,看爺爺種田,也歷經父親李家豐在民國八十八年轉型做有機。他說,由於噴農藥對農民身體不好,多少都有殘留,對消費者也不好,全家人都支持農場轉型做有機。 「農民身體健康,才能做持久,也才能對消費者飲食安全與安心有保障。」李菡茂表示,從小在農田幫忙,向爺爺與父親學習,也熟悉農業這一塊,但退伍後,還是決定到外面世界學習,不要讓自己成為「井底之蛙」。

 就在二○一六年退伍,前往桃園有機農場學習,了解北部有機栽培技術、包裝物流等,盼返回自家農場能運用不一樣的育苗與種植技術。他說,目前農場有機種植面積有六點四公頃,二公頃溫室、四點四公頃露天。

  農場溫室種植短期葉菜,露天則按季節種植不同蔬果,生產蔬果種類達五十品項;以短期菜葉為大宗,一周要交給花蓮縣政府營養午餐八百公斤葉菜,再加上與其他通路,每周共要出貨一公噸。

  最受市場歡迎蔬果,是有機食用百合。他說,父親李家豐是花蓮第一位以有機方式種植「食用百合」,近十年時間也打出市場知名度,更在二○一八年榮獲農委會全國十大神農殊榮。 回農場工作,這三年半來,感受到從事有機最辛苦就是「夏天太熱」,尤其在溫室,最高溫度可達四十九度,不用二十分鐘全身都濕了;為要躲過太陽高溫,農場工作時間分二階段,第一階段早上五點上工,九點下工休息,第二階段下午二點上工,晚上八點下班。

 目前在佳豐有機農場工作者,平均年齡五十五歲,僅有自己最年輕近三十歲。李菡茂說,就讀花蓮農校,從屏科大農園生產系畢業後,一直希望農場能朝向科技農業邁進。 與東華大學進行溫室溫度濕度光照等測試,找出對作物的影響,未來看看是否可與智慧農業結合。李菡茂表示,這都需要評估,畢竟「感測器」是不便宜的。

 不僅與父親在農場內共同推動「食農教育」,也在豐山國小教導小朋友,讓大家在校內陽台能種短期葉菜。他說,八成小朋友家中務農,但現在父母疼孩子,幾乎很少讓孩子到田裡幫忙。 一九九九年農場成立迄今,走過二十個年頭,全家人不畏艱難、挑戰,一起努力成就「佳豐有機農場」,一個良心農業的代名詞。

 李菡茂說,只要有做,就會有收入,農場大每天都有人前來,一年三六五天都在工作中。 每月也撥出一次週六、日,到台北車站附近的希望廣場農夫市集擺攤,與消費者面對面,不僅說農場故事,也希望為神農老爸,樹立下一個目標,建立科技農夫的品牌形象,為農場做出一點改變。 (花蓮縣政府 廣告)